“支教”,这熟悉而充满激情的字眼,在蓬莱第二实验小学支教座谈会上,学校领导再次给我们诠释了它的基本涵义,延伸到一个陌生环境,陌生的脸孔,思来想去,踌躇不定……想起上世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情景,何不趁自己年轻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呢?咬咬牙,一跺脚,潇洒地在支教申请表上签下自己的大名!
或许上天眷顾我,冥冥之中,我做梦般地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母校——刘家沟镇解宋营小学来支教。置身校园里,我上学亲手栽下的法国梧桐树,依然迎风成长,斑驳的树身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流失。校园最后一排青砖瓦房,那是少时上学每天的必经之地,绕过它才能到达自己的教室,每次路过时总是探一探头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秘密!与少时相比,整个校园变得美丽起来,每一处墙壁装饰一新,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布满了整个教学楼,催人奋进。不禁想起自己的网名“海的声音”,竟然与母校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家乡是靠大海滋润的,我是海的女儿,每天聆听着“海的声音”长大……我来支教的母校,从校长到老师,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微笑,让我原先存在的些许紧张和羞涩一扫而空。对呀,诚如校长说的,我不是来到陌生的工作环境,而是“荣归”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跟家乡的亲人在一起工作,学习,这是多么惬意自在的一件事情呀!站在花团锦簇、青砖红瓦的校园里,敞口吮吸着四周吹来的清新恬淡的空气,沁人心脾,真亲切呀!我又回到了儿时上学的时光……
我服从学校工作安排,愉快地担任102班班主任,任教语文、品德与生活、学校和地方等课程。虽然工作量比城里累了不少,但是34个孩子还不足原先班级的一半。34名同学,清纯目光,仰着脸庞含笑地看着我,似乎要融化我的小心脏呀!像当年上学读书时老师们教诲我那样,我也要用所学的知识“反哺”母校的孩子们,用我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的童年。心情像花儿一样!迎着朝阳来,踏着夕阳归,我快乐的走在支教的路上……
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中,每天上演着一幕幕说不完的故事。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什么都不懂,就连去厕所这样的小事,我都得“全程陪同”。不止一遍反复地告诉孩子走路要排队走,不能乱说话,不能踩道牙,入厕要蹲位,便后要洗手。几周后,我有意识地挑选几个小助手,帮我监督同学们的行为举止。有天课间,小助手跟我汇报:“老师,大家表现都挺好的,只要王楚寒边走边说话,还踩在道牙上。”我愤然不悦,王楚寒一脸无辜的瞅着我说:“老师,我真不知道你还找人看着我……”“噗呲”一笑,我顿时像撒了气的气球。孩子,你真傻呀!你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老师的眼睛里,你们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我的心呀!
班里个子最矮的是梁少松,他肤色白净,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命运多舛,五岁时父母离了异,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经常蓬头垢面,小手黢黑,记不得是哪天,他从家里带饭到学校里吃午餐,闷声不响,低头瞅着午饭发愁。我格外好奇,凑前一看:一个硬梆梆的凉馒头,几根黄瓜条,还有一小堆面酱。泪水夺眶而出,特别怜悯这个爹不管娘不顾的孩子。我让他尝一尝我的“土豆焖鸡腿”,谁料他的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老师,我不喜欢吃!”我读懂了孩子眼神里的自尊和自爱,抚摸着他的头,告诉他:“你别犟了!哪个孩子不爱吃鸡腿?”看着我的坚持,他连喊出三个“谢谢老师!”。
看他贪婪的啃鸡腿的样子,轻轻地问,“想妈妈吗?”孩子低下了头。“再想妈妈时就找老师,老师做你一辈子的妈妈……”抚摸着他的头,我想起学习课文《月亮的心愿》,我曾问他的愿望是什么?他怯怯地说:“和爷爷奶奶一起快乐的生活”,这在别的孩子眼里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但对少松而言却成了奢望。
我在他跟前扮起母亲的角色,经常把儿子的衣服穿在他身上,做点菜肴搁饭盒里捎带给他,雨雪天为他提早准备一把雨伞或防寒服……大爱无言,用母爱慰藉着他孤独而自卑的心灵。
“橡皮事件”,是震撼我灵魂的第二件事。上学刚到校,校长就让我把“没收”的橡皮归还给张宇。校长告诉我,他爷爷先后给买了100多元的橡皮,被我一天一块的没收了。真是天大的冤枉,“莫须有”的罪名让我欲哭无泪。一调查,原来是张宇跟爷爷要钱买橡皮,随买随丢,同学们捡到后归还他,他总是摇头否定是自己的。后来这些被班里当作“福利”分发给那些家里穷困的孩子们。张宇“不认账”让我背黑锅,蒙受着不白之冤。等他爷爷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很为自己的鲁莽断言而向我道歉。风平浪静之后,我坦然谅解了张宇。这次“橡皮事件”,也让我平时对张宇多了一份关注,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跟他谈话,他不明事理的死死盯着你,答非所问,让你摸不着头脑。就这样的孩子,办出如此糟糕的事情,一点儿也不觉得稀奇。
农家孩子勤劳,朴实,不娇气,特能吃苦,这是城里孩子所不能比拟的。一年级的小孩扫地、擦桌子,浇花,收拾桌柜,干的有模有样,特有“范儿”。城里的孩子都上四年级了,还不懂得扫地的要领,一到大扫除的时候,手忙脚乱,越干越脏。城里孩子学跳绳,三年级的学生一分钟也跳不了十几个,而农家的孩子悟性高,滚铁环,跳绳,驾轻就熟,轻而易举地就跳上几百个。只有在真正接触到农家孩子,与他们摸爬滚打生活在一起,才彻底改变了我的错误看法。课上讲《四季》,孩子知道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什么季节什么水果熟的早;学习《菜园里》,学生能形象的说出各种蔬菜的样子,味道,学习《松鼠和松果》,他们能描述出松果的样子,还知道如何取出里面的松仁,住在海边,他们头头是道的讲出各种鱼的种类,以及他们的生长特点……为了弥补课外读物少,我就从家把儿子读过的书带过来,为了省钱网购几十本课外书,从市场地摊上买适合孩子阅读的书交给他们。总之,想法设法筹集读物充实班级的图书角,增添图书数量。
如今,自己仍然行走在支教路上,艰苦和劳累都发酵成了温暖和感动。作为来自城市的一名下乡支教教师,非常感谢童年母校的每一个人,每天同这些纯朴的孩子、质朴的乡亲、无私的老师、仁爱的领导生活和工作在一起,他们朴实的言行,淳朴的品格深深镌刻在我记忆的海洋里,让我终生受用不尽。我也格外珍惜支教期间结下的情谊,温暖着每一天,继续行走在教育大道上。
(《烟台教育》2017年10期 教育随笔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