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现在位置:首页 > 队伍建设 > 阳光人生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以鲁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为例

时间:2017-09-11 09:36:59  来源:蓬莱村里集小学  作者:薛彩霞

 

任教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课)时,我做了一个学生学习品德课程的问卷调查。对于不喜欢品德课的原因,综合学生的意见总结了以下比较典型的几条:一是枯燥,形式单一;二是机械,说教为主;三是严肃,一本正经。虽然课程标准颁布至今,虽然课程教材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在新的理念下课堂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学生对品社课的认同感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何结合实际生活,创造出学生喜欢、效果明显的品社课堂?我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整合内容,利用好学生经验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框架结构已经注重了主题、内容的整合,选择了儿童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独立与相互依赖、传统与变迁、差异与共性等,并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取了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如何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寻找到学生经验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契合点,让品社课程不再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我做了这样的思考与实践。
在《通信与生活》单元里,教材从“通信”和“媒体”两个层面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资料和活动感受通信和传媒的重要性,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较大,但设计内容与活动的一体性还需在教学中做深入地探索。于是我设在学生充分感知通信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从时间序列、通信方式序列及与作用序列进行整理,以图表或图形的方式形成学生自我的关于世界范畴内通信发展的整体建构。一是让学生围绕主题整理,是实践探究,把学生由了解通信方式的表层引向深入研究;二是统整知识形成体系,让通信相关信息由碎片化走向整体;三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材中抽象的知识与鲜活的生活场景发生联系、与学生的相关经验发生联系,使其经历在活动中的学习。
《从看电视说起》是“通信与生活”主题的进一步延伸,把现代传媒的一个重要指标性物体牵引到学生面前,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在开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看的电视的内容及由看电视所引起的家庭谈话后,直接进入角色体验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还原一家人看电视时的场景及具体情境下的父母与孩子的真实对话,把关于看电视的矛盾纠纷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发了孩子们的同理心。此时,孩子们感觉到了在看电视的时间、内容方面需要与父母协商,制订协议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方法。于是实践活动——“关于看电视的协议”的开展水到渠成,马上生效,得到了经常忙于劳动不能更好地关照孩子的农村父母的欢迎。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高度契合,通过对教材主题及内容的师本化开发,鲜活的生活就走进了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并且及时地指导了他们的生活实践。
二、     开放学习,寻找到学习内容与社会活动的连接点
将课堂向课前、课后延伸,将学习生活与教室外、学校外的生活相联,形成学生关于某一德育主题的连续性的、完整性的活动过程,这是现代品德课堂的追求,也是使德育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的重要途径。所以,寻找到学习内容与社会活动的连接点是使这一观念得以实现的关键。
在《让诚信永相伴》主题学习中,在运用教材让学生接触了相关的诚信与否与人的成长的重要关系后,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诚信的重要性,此时让其运用教材中的表格,列出自己信任的同学的名字,写下信任他的原因,学生们立刻进入列举过程中。看得出,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下需要这种表达,然后在宣读自己所信任的人的名字并说出根据事实时,孩子们都在屏息静听,生怕露掉了一点信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调到了同一频度,对自己是否能得到别人信任这一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样的心理过程是真实的,是触动了每一个真实的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瞬间的。而这一瞬间可能对其整个的生命历程都有着正向的引导。
随着这一主题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我在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学习。让学生列出进入“诚信乐园”的入园条件,每个学生都列出了包括“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不能轻易对别人许诺……”等四五条之多,可以看得出学生对诚信这一人生关键品质的认识程度;让学生进行“诚信卡”的设计,学生们讨论出了作为卡片的“诚信内容书写”及“适当装饰”的两个要点,让卡片中的话语成为了自己的座右铭;在学生们了解了社会上的诚信状况后,让学生们走进乡镇的市场上,通过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等方式,搜集社会上的诚信事和不诚信现象。这样的综合性活动连续在一个长的时段里进行,学生们阅读报刊、浏览网络、观看电视,并走到社会上去观察生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真实体验,感受到了诚信与人的成长的关系、诚信与社会的关系,真正地呼唤出了他们心底里对诚信品质的自我建立和对社会诚信体系建立的需求。
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空间,开放学习方式,让品德真正地与学生的真实生活链接,在生活中认识了解品德、形成美好品德,让学生的品德学习与社会生活不再剥离。
三、     任务驱动,切入进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推动点。
当品德与生活课以活动推进时,教学预设成为了预期的框架,课堂生成就成为了我们期待的精彩。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教学才有了质的提升,思维才有了度的深入,心灵才有了情的打动,课堂才会呈现出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
《我们的民主生活》作为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主题,目的在于初步引导学生了解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形成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民主生活的意识,从而参与班级民主生活并尝试进行社会民主生活。在“当干部为了什么”小主题中,我在前一周预设了小干部们与同学们班级花盆管理的事情,让他们在与同学们商量管理事宜的过程中了解遇到了什么困难。上课时,因为学生们经历了一个周商量共同做事情的生活体验,所以每个人都有了发现和心理上的需求,班干部工作开展的难处,同学对小干部的不理解都释放出来,且讨论热烈,观点交锋,生成了可供全班享用的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让他们自己总结当班干部是为了什么,形成了以下共识:做榜样,示范引领;做服务,帮助大家;做管理,辅助老师,以品德课中的真实活动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集体的事情大家定”小主题进行时,正值“六一”儿童节来临,我利用了这一特定时刻,给学生们抛出了制订“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的活动。自己的活动自己设计,学生踊跃参与。但对“对活动所需时间、地点、材料及人员进行具体设计”、“提出的方案要征询大家的意见,70%以上同意方可进行”两条要求感觉完成有困难,我又给出了“可以在小组内寻求支持”的小锦囊,有了具体的情境,有了自我的需求,有了真实的任务,有了环境的支持,学生自我的完成度很高。最后五个学生主动上台讲述自己的方案,并提请同学讨论、共同商量出了班级“六一”的三个活动“人人参与的联欢会,人人贡献的读书会,六一环保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自我设计、征求意见、共同商量、确定活动的流程,参与到了民主生活的过程中。
任务驱动,把学生们放在了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参与学习,达到意识的转变、能力的提升。
引导学生通过“整合内容、开放学习、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感受从碎片化走向系统性、从封闭的学习空间走向开放的学习环境、从按部就班的传统学习形式走向直奔任务和目标的学习与体验,在具体的活动中、在真实的任务中、在共同的参与中让品德的学习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让学生从学校人走向社会人。
 
(《烟台教育》2017年第7-8   教学天地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