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现在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班主任专栏

和学生一起成长

时间:2015-01-30 09:13:59  来源:易三实验小学  作者:王静

             一、    待优生是普遍现象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往我们的“后进生”、“问题学生”、“边缘学生”现在用积极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待,称呼他们为“待优生”。待优生是一种普遍现象。按照现行评价标准,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至少有5000万青少年被划入了“待优生”的行列。5000万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它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一百个卢森堡的人口。即使现行评价标准存在缺点,这个数字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待优生普遍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待优生,心理学家索里等人认为:这类“偏离了文化常模”的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10%-20%,甚至超过了20%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学生存在,就有待优生存在。所以,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待优生。没有待优生的教育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却不是真实的教育,真实的教育一定存在着待优生。我们作为教师不光是教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扮演的角色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待优生他们更需要我们雪中送炭。好的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差异,待优生同样是我们的学生,一个教师生涯有时会因为待优生而精彩。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就曾说过:转化待优生能成就一名教师。待优生对我们更富有挑战性,也是最能体现我们价值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也说道:“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二、待优生转化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内外研究待优生教育,能给我们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山姆和南希博士合作创制的“学习积木”,苏联的“补齐班”,美国的快速教学方案,英国的“特殊教育”、“扶持课程”、“按能力编班”和“个别学习”,加拿大的“特别班”等。在国内,钟启泉从国外后进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后进生问题,揭示现代后进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在国内,有些学校对后进生教育问题也进行了探索,上海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较系统。深圳市华茂实验学校进行的成功教学,江苏省重点规划课题《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差异教学策略与模式研究》,他们提出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功,就是让后进生也有成功感,树立自信心,都对我们转化待优生有充分的借鉴意义。
三、待优生的内涵
关于待优生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待优生一般指学习成绩较差,经常不遵守纪律,具有许多不良习惯和缺陷的学生。
2、待优生是指有学习障碍,有不良行为或心理发展不健康等特点,并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3、待优生在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活公共利益的行为。
4、待优生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自我心理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性格发生偏差,情感意志和思维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
综合上述观点,专家们认为待优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四、待优生的分类
从问题所在领域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将待优生分为以下四类:
1、品行不端。这类学生养成了横行霸道、好逸恶劳等恶习,在校内常常滋事生非、欺负他人,不服管教。这类学生在待优生中所占比例很小,但转化难度最大。
2、纪律松散型。这类学生在待优生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智力正常,有的甚至还特别聪明,但学习动机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松弛。
3、学习困难型。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属于这种类型。
4、全面后进型。这类学生在待优生中所占比例极小。他们的品行、纪律和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从产生问题行为的内部动因的角度,我们认为待优生大致可分为三类:
1、学习问题类的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偏科、成绩较差等。
2、行为问题类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多动症、攻击性行为、随意说谎、顶撞老师等。
3、心理问题类学生常见的问题有:自残、暴力倾向、孤独、不合群、自卑、耐挫性差、考试焦虑等。
五、待优生的成因
待优生的形成都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条件一般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三个方面,内因条件是指学生的自我因素。家庭的原因在待优生的形成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文化背景,家庭结构(这里面单亲家庭,留守家庭)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都会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自身原因:智力有缺陷,性格的不成熟,自我约束力和意志力弱,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力,基础学力的欠缺,失去信心,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同伴关系的失败等。
六、待优生教育策略
对于待优生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我简单地总结了几个关键词:转变心态,爱字当头,唤起信心,正视差异,正向强化,依靠集体,家校联合,允许反复。
       1、我们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只要有教育的地方就会存在差异,我们没有佛的能量,但我们要与佛的境界,得有慈悲之心,我曾在医院病房外面的橱窗里看到孙思邈的这样一句话:“【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说得是一个优秀的医生治病,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细细品味“药王”的这句话,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育者。当看到这些待优生的时候,我们首先不是头疼,而是心疼。前几天看微信上一句话“心疼,爱的最高境界。”我觉得说得特别有道理。我们经常说“关爱每一个学生”,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我曾做过在3——5年级的调查问卷,问卷中最后一个问题是:孩子你觉得你生活的幸福吗?一个没有署名的孩子她是这样回答的:老师看不起我,家长骂我,我一点都不幸福,也不快乐,我不喜欢这个灰色的世界。从他的字迹和回答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应该是一个待优生,这确实是一个个例,但这个孩子的回答给我触动很大,也让我发真真的感到心疼。我感觉这个孩子小小的年纪可能承受了超过了她年龄不应该有的压力和不幸,他的内心也一定会是在一次次受到伤害后,变得这样悲观。展开而这个时候真的需要我们潜下心来关注她们,引导她们,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他的故事,化解他的心结,给她们信心和力量,让她们看到希望和光明。
2、爱是待优生教育的前提。我们天天说要爱学生,似乎爱学生变成了一句口头禅,这个爱不应该是空泛的,那我们应该怎么爱这些待优生?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关键词“了解、关注、倾听、沟通。”任何一个待优生他们的成长一定经历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喝斥、嘲笑、冷眼和不信任,所以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得到比别人更多的爱,这种爱不是我们的虚言假套,也不是故作的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这种爱一定是发自我们的真心。在和待优生谈话的时候有这样两句话给我印象很深:“老师,你知道我爸爸打我有多狠吗?接着是沉默。”,“老师其实我整节课不学习也挺难受,真没有意思。”“老师,其实我每次不写作业,心里也特别害怕,老师在点名查作业的时候,我真想找个地方藏起来。”抛出学生的这几句话我是想让我们反思一下,包括我自己,我们对班级里的待优生真正了解多少,关注多少。我们是不是只有在他犯错误的时候才会面对他。这些孩子在成为待优生这个过程中他都经历了什么,他的内心是怎样一个感受,他在打人或违反纪律之前是怎样一个心理状态,他无聊时是一个什么感受?他不写作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到什么程度?从哪掉队了?进一步对学生个体我们又有多少了解?他平时爱玩什么,看什么书?喜欢和谁在一起?害怕什么?最开心的是干什么?有什么愿望?最渴望得到什么?这些都是具体的爱,需要我们走进待优生的背后去和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分担学生的痛苦,分享他们的快乐,拉近待优生与我们的距离。只有我们足够的了解这些孩子,我们才会找到转化的切入口,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他现在的状态。
3、唤起学生向上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看起来似乎不可救药的孩子,他的内心深处都燃烧着想做好人的愿望。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纵观这些待优生成为现在这个状态就是他们在一次次失败中自信一点点消失的结果,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内驱力,就会导致一小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什么都无所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待优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的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当然我们唤起后进生向上的信心的前提是:我们要对孩子无限的信任,相信每一个待优生骨子里都有向上的愿望。
要恢复他们的内部动力就需要我们改变常规,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我们可以常常扪心自问:我的这些话,我创造的这些机会,是否点燃了孩子心灵向上的愿望和信心?待优生由于自我效能感缺失,坏的行为习惯长时间强化,往往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自制力较差,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这些个体差异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小步子”施教,目标小,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让他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感觉自己有能力,有价值,有用处。这种成功不单单是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是在学校生活的任何一个小的方面,如帮老师抱个作业,帮班级管理个钥匙,整理个图书角等等。在和待优生交流的时候,我经常爱问学生的问题是:你身上有什么闪光点?有个学生就这样回答:“老师,我什么时候闪过?”那种不屑的表情我至今还记得。紧接着我引导孩子自我发觉。我说:“你每天都按时来上学吗?“他“嗯”了一声。我说:“这就是你的优点呀!每天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他不好意思的说:“老师这也算呀。”在我不断地启发下,孩子又找到了许多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一些闪光点。最后我们一致的结论是:你是一个有缺点的好学生。从孩子羞涩和坚毅的神情中,我已经感觉到了一种积极的力量正在萌发。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自己,创造让他能找到自己价值的情景,不断唤起他向上的信心和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对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4、正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这好像又是一个念了很多遍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写到:学习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决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自身个性、智商和情商等,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就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而是要促进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我们成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让我们完成超出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时,不但任务完不成,还会产生畏惧、恐慌的心理,最后导致厌恶和放弃。反之,若能顺利地完成某个任务,就会产生愉悦的心理暗示,这种情感体验能产生内驱力,进而变成良性循环。孩子也一样,对这些待优生怎么因材施教?说白了就是你提出的问题也好,布置的作业也好到底他的基础、能力能不能达的到?不要搞一刀切,所有的题都得会算,所有的字都得会写。分层次掌握知识,分层次留作业,通过你的深入了解他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什么水平?其他学生做10道,对于待优生是不是做两道就行,20个字掌握不了,5个行不行?这样作业数量小,难度小的作业,待优生不但能够完成而且经常能得满分,这对于待优生是一种心理的满足,他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一步步找回自信。当然,我们需要密切的关注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数量和难度,循序渐进,直至有更大的进步。
5、正向强化学生,赞扬具体。对于这些待优生,他们从来不缺少批评,相对来说他们受到的表扬要少一些。难道他们身上没有值得表扬的地方?不是,是我们的偏见妨碍了我们发现孩子们的许多优点。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若要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若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自身能力的80%-90%。因此表扬和激励是转化待优生的重要方法。人都有尊严,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尊重并承认。任何一个人,当听到别人真诚的赞美自己的时候,绝对是非常开心的,并且信心大增。试想,如果同事表扬你的课讲得精彩,表扬你穿的新衣服特别有气质,我们一定能感到心情愉悦。何况我们学生呢?一般来说,鼓励和表扬,绝对多多益善,表扬能让学生对正向的行为得到强化,随之该行为发生的频率也会提高。
所以待优生每听到一次真诚的表扬,他们的信心就会增强一分,真的可以说: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表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学习、卫生、纪律、习惯、品行等等。在我们班里,我无处不在的表扬待优生,学生随手捡起纸屑,桌面整洁,衣服干净,读书姿势正确,书写工整,站队安静,只要我看到的,我都会用表扬的形式予以强化。但是,表扬得需要一定的技巧,一定得有针对性,而且是实事求是的表扬,我们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孩子,他们可是研究大人的专家,你的态度、语气和眼神都能让他们感受到你表扬的真实性。这就需要我们表扬的真诚、具体,恰到好处,让学生产生共鸣。要表扬的真实就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待优生的一举一动、点点滴滴,结合着他们身上那些微小的变化和进步,当众表扬,树立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让他们渐渐的融入集体中。表扬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语言,还有文字、肢体语言,代币法,物质奖励结合使用。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激起孩子们心中那颗积极上进的心,找回他失去的尊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6、依靠集体的力量。我经常看到有的班主任长期无微不至的关系,苦口婆心的教育待优生。其实,我们帮助这些待优生不能是我们一个人孤军奋战,我们应该依靠班级中集体的力量。转化待优生应该把集体中每一个孩子当成我们的助手,我们要善于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集体的舆论。事实上,比起我们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健康的舆论更有利于待优生的转化。我们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转换成集体对他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和帮助。对一个学生的宽容和谅解,是集体对他宽容谅解。把任何一个待优生的转化放到集体的背景中去感到、感化。今年,我刚接了一个班,常志远是我们班的待优生,孩子的基础实在是差,就说书写吧,真的,一个四年级学生他写的字我都看不懂。怎么办?就从书写入手吧!一开学我就把他平时的一份作业贴在黑板的一个角落里,我不是要给他难堪,而是让学生将来有比较。然后,我利用课余时间一笔一笔的像教一年级孩子那样教他写字,我还发动班级书写好的一个学生,自愿当常志远的小老师,大课间,活动课,中午时间都是他们帮扶的好时机,孩子书写的进步肯定是巨大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常志远只要有写字的作业都要贴到第一份作业的边上,然后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常志远的进步,结果正如我预料的那样,每个同学都表扬常志远的进步,孩子的字越写越好,随之其他方面也不断的进步。我想来自全班同学的赞美远远要比我的话更有作用,更有价值。展开徐文轩是我们班的淘气包,一开学就天天扣分,而且扣了分也不以为然。我也是依靠了集体的舆论力量,在班会上让他听听同学们能不能原谅他,本来以为同学们能劈头盖脸的一顿说自己一顿,结果同学们都希望给他改正的机会。会开完了,我也没在意,过了几天,他泪眼婆娑的来到我面前:“老师我又给咱班扣分了!”说着竟哭了起来,最让我感动的是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我对不起咱班同学。”他有这样的转变,我真的很高兴。展开我们班每周都发喜报,5个待优生名额,全班同学集体评议、推荐,并陈述推选理由,一周来孩子的点滴进步在同学们的交流中随之展现出来,听着同学们真挚的评价自己,我想这些待优一定会有继续进步的动力。这些孩子平时所获得的来这些自集体的精神力量,远远不是我们一个人的关爱所能给予的。把待优生始终置于集体的注视中,让他们随时感受到来自全班同学或温暖或期待或赞赏货肯定的目光,这个方法真的很有效。
7、给孩子发泄过剩经历的途径。对于在行为上多动,有攻击性行为的待优生,他们往往“精力过剩”,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因而常常表现为活泼好动、爬上跳下,,不知疲倦,经常满头大汗,特别爱招惹同学。如果我们总是压抑,不让他们把“过剩的精力”消耗出去,就可能会对他产生不良影响,像不透气的蒸汽锅发生爆炸一样,结果更加严重。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创设条件,允许这样的孩子把“过剩的精力”发泄出来。如允许他们课间去操场跑、跳、追逐等,教给他们做一些宣泄的小游戏。另一方面,我们应善于把他们的多动行为引导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以减少他们因“发泄”过剩的精力而出现的破坏性、攻击性等不良表现。对于喜欢激烈运动的孩子,可组织他们去打篮球、比赛跳绳、赛跑、劳动等;对于喜欢叫嚷吵闹的儿童,我们通过了解给他找一些他喜欢的书籍或漫画让他看,交给他们玩个魔方,做个手工,引导他们做小制作等等。总之根据他们的爱好,让他们有事可做,这样一来就会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必要的惩罚要有,但是一定要注意惩罚的形式,千万不能使用过激的方法,这样有可能对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暗示,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在今后处理事情时便更加依赖暴力。面对过激行为的待优生,一定不要硬碰硬,冷处理,不要激起他的不理智,因为双方的不理智有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8、与家长支招献策,密切联系。我们学校都有待优生情况记录。说实话,在写这一条的时候我又看了一遍各班班主任写的待优生的情况介绍,从字里行间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老师们为这些待优生付出的心血。老师这个职业确实是个良心活,我们在座的老师哪个不是把这些待优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但有些时候我们确实代替不了家长的教育。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有时看着这些待优生在想,如果他们成长在我们老师的家庭里,是不是就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问题了,至少没有现在这样严重呢?可是作为老师我们有时候也确实看到了家长的无奈。我想说的是,家长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作为班主任除了真实反映学生在校情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他们支招献策,协助她们找到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借鉴一下其他家长的成功经验,在家长会上让优秀孩子的家长介绍自己管理孩子的方法,让进步大的孩子家长与大家分享他教育的智慧。我们教师之间也可以针对一个待优生深入探讨一下,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当下的难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再主动一些,对学生进行家访,让家长感觉我们的真诚和尽责,让他们内心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更主动的与我们一起形成合力。
另外还有几个有效转化后进生的方法。这些方法有针对性,操作性强,学生易于接受。
谈心。转化待优生最常规的武器,也是用的最多的办法。这个谈心不是孩子犯错误时找他谈心,而是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找准时机,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其真诚交流,即时掌握他的动态。用平等培养平等,用尊重铸造尊重。
家校联系卡。要充分利用这个卡片,每周把待优生本周纪律、卫生、进步、问题等表现写在家校联系卡上,然后让其带回家给家长看。当然,我们评价的本身就是为学生的成长而评价,所以应该注意措辞。再让家长填上反馈的意见、建议或在家里的进步等,再带给老师。这对待优生也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亲近。看一个老师是否真的爱学生,往往看他对后进生的态度。我们可以和待优生一起玩,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做手工。前几天大课间我们班6人一组丢沙包,我就和5个待优生一组,在和孩子们摸爬滚打的过程中,他们不自觉的就融入了集体,有了优越感。当孩子把你当成了朋友,当孩子和你敞开心扉说悄悄话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
关于转化待优生的方法还有很多。任何方法都不能百分之百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还得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总结,这对我们的教育生涯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想说的是:待优生的转化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雕塑家雕塑一个作品尚且需要些时日,何况我们塑造的是人的灵魂呢?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得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我们要给予这些待优生弹性空间,允许学生出现反复,这不是纵容,是宽容。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自身原因决定了他们在一些问题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某些恶习不自觉地变成一种负面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等待这些孩子的成长。
教育不是万能的,转化也是相对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待优生都变成优秀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善一下这些待优生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让这些偏离正常的孩子离正常的孩子能更近一点,再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