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向往和努力缩短与第56号教室的距离
蓬莱易三实验小学 王媛媛
初读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的推荐。一读再读,则是因为向往,向往再次倾听雷夫老师的娓娓道来,向往他一手打造的第56号教室——那个他和孩子们共同的港湾。
雷夫老师是美版的小林宗作校长,56号教室是另一个“巴学园”。当了20多年老师的雷夫,在错误、失败、教训中努力前行,用爱心与智慧、自信与热情、执著与疯狂,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神奇的学习殿堂、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为我们,带来了惊讶与感动,还有向往。
如果说“巴学园”具有它的特殊性和难以复制性,56号教室则亲切得让人感觉近在咫尺,或许,我们可以用努力和坚持缩短自己的教室与它的距离。
雷夫是个优秀的班主任,他注重班风的建设。包括带学生旅行,都要考虑到环境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很多的事实证明:一个伙伴、一个集体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某些角度来说,不比老师的作用小。所以,我觉得雷夫老师在这方面的重视,与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为了集体、运用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不谋而合。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培养自主学生、建立自主中队都要围绕集体这个中心展开,创设民主、团结的班集体都需要师生日积月累的共同努力。在这样一个班集体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才能具备团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雷夫老师的德育“六阶段”,让我尤为叹服。日常工作中,从学校管理到班级管理,我们见到过太多的各种形式的监督与检查,让大部分孩子生活在第一阶段: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或因为害怕惩罚才不去做。所以,“老师在时好好表现,老师一转身个个称大王”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两面性格更为突出。班主任和学生的角色关系犹如警察与小偷。太赞同雷夫老师的观点了: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所以,我们还要逐步超越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才能达到德育真正的成功境界“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对照自身,反复阅读这一章内容,深深感到:作为老师和家长,自己在这方面的教育大多都是停留在第二、第三阶段的,偶有第四、第五阶段的尝试,也在现实面前偃旗息鼓了。在以前的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中,我曾经这样写过:“让学生看‘不喜欢排队的中国人’等国内外媒体的报道,让学生懂得,纪律不是一种被逼的约束,而是一种文明、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代表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在楼道里、校园里礼让小同学,是文明、是礼貌、更是友爱;在楼道里安静站队,不影响教室里上课的班级,是文明、是礼貌、更是自我尊重。通过以上教育,希望达到调动学生内力的作用,当一个学生能通过内力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现在想来,如果不是稍试即退,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肯定是另一番局面了。
雷夫老师还是学生阅读的成功引领者。“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对于也喜欢读书的我来说,双手双脚齐举都不够表达我的赞同。“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的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爱上阅读将使他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对于一个大人来说,爱上阅读,也将使他的人生变得不同。就像陶继新教授讲的那样,真的难以想象,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如果没有文字的相伴,会是怎样的模样。
雷夫老师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说: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有的学生能给你安慰,让你灰心的也不在少数。但,第56号教室仍然是他和孩子共同的避风港。现在,我也这样想:教育现实固然有种种不如意,但我依然可以用向往和努力缩短我的教室和56号教室的距离。
|